HPV和HIV病毒发现者共享诺贝尔医学奖
2008-10-07
凯普生物
533
豪森(图左),德国人,出生于1936年,36岁担任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并开始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等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豪森现任职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蒙塔尼(图中),法国人,出生于1932年,艾滋病病毒发现者之一。由于他祖父长期受结肠癌困扰,他决定投身医学。蒙塔尼现任职于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防治基金会,主要致力于寻找艾滋病疫苗和疗法。
巴尔—西诺西(图右),法国人,出生于1947年,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法国巴斯德研究中心工作。她以研究艾滋病病毒而闻名,是1983年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论文作者之一。
2008年的首项诺贝尔奖北京时间昨天傍晚在瑞典揭晓,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以及两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女)、吕克·蒙塔尼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他们的国内外同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3人帮助人类找到了导致宫颈癌和艾滋病这两大绝症的可怕病毒,使相关药物研发变得有的放矢。
给全球女性的“科学礼物”
人类第一个癌症疫苗———宫颈癌疫苗的发明者,英国人伊恩·弗雷泽认为:豪森教授发现的HPV(人乳头状瘤病毒)和宫颈癌的因果关系,是进行疫苗研究的基础。3年前他就预言“豪森教授的研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而今,预言成真。
“一个为科学而快乐的德国老头儿”,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听过豪森讲座的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蓝柯研究员说,“他总是沉浸在自己探索的领域里,午餐时,他连饭都顾不上吃,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病毒领域的最新发展,讲他自己探索中的经验教训,讲基础研究必须考虑怎样与临床更好地结合……”正是这个人,十年不懈潜心调查、实验,终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在HPV病毒的100多种亚型中,大约30种可经性行为传播,虽然大部分不会产生危害,但少数高危型HPV病毒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因素,其中危险系数最高的“元凶”,就是HPV16和18型病毒。
妇科肿瘤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徐丛剑教授认为,豪森的研究价值在于为人类攻克宫颈癌提供了更为明确的“靶点”,如今科学家们在这一基础上研制出宫颈癌疫苗,这不仅是为全球女性送上的一份“科学礼物”,也对今后人类防治其他癌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不到5年确认艾滋病毒为何物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不断收到一种疑似肉瘤的新发病例报告,死亡率和发病率均呈上升态势。1982年,这一不明原因的疾病被证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传染病,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环节是“侵入细胞—自我复制—释放扩散”,并能专门感染免疫细胞这支“卫队”,使病人机体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导致免疫系统逐步瘫痪,感染其他致命疾病。由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概念被提出,英文缩写的首字母正是AIDS———艾滋病。
谁最快“破案”?据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法籍所长杜文圣回忆,当时他与蒙塔尼、巴尔—西诺西在世界著名的病毒学研究机构法国巴斯德所共事,在“AIDS”概念提出后仅一年,蒙塔尼教授实验室的女科学家巴尔—西诺西在蒙塔尼的带领下,首次分离出了引发艾滋病的病毒。
在法国巴斯德所工作了30年的杜文圣对记者说:“这一发现使这一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得以迅速建立,对预防输血过程中的病毒传播和病人个体化治疗均发挥了作用。”至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正式将新发现的一系列相关病毒统一命名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毒。
杜文圣还说,巴尔—西诺西教授又与非洲的巴斯德研究所网络合作,参与到艾滋病毒起源于猴子的研究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位女教授去年曾访问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与该所从事艾滋病疫苗和抗病毒策略研发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
继续“追杀”顽疾元凶
诺贝尔奖给了发现宫颈癌和艾滋病元凶的“科学侦探”,但为数更多的科学家们正在与死神竞赛,缉拿这些绝症元凶。
在我国,宫颈癌平均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十到十万分之三十。据了解,现有功能最强的宫颈癌疫苗也仅仅针对包括16和18型在内的4种HPV病毒亚型,我国科研人员正试图寻找更多可导致宫颈癌的HPV亚型,以便找到更多“靶点”,让人类头顶的“防癌免疫保护伞”更加牢固。经过上海妇科肿瘤专家多年努力,这一恶疾的发病率已控制到十万分之六以下,接近发达国家十万分之五的水平。(记者
彭德倩 徐瑞哲)